安全感是孩子最需要的
孩子哭的時候,要盡量給予安全感,傳統的行為理論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抱他,容易讓小孩養成用哭當作換取父母抱抱的手段,但腦部發展研究的專家認為,要盡可能的給予小孩子安全感,才不易造成日後行為偏差。
小孩睡覺的時候,媽媽可以在床邊掛上孩子喜歡的卡通圖案的布(或床單、毛巾),讓孩子習慣,以後要帶小孩住外面的時候,可以帶著這塊布,讓孩子得到安全感,比較容易入睡。
小孩子在玩喜愛的玩具時,可能會無意識的叫媽媽,這時如果媽媽不給予回應,小孩往往會停下來,接著就會用哭鬧引起注意,但是如果媽媽在聽到孩子呼喚時回應一聲,他可能就不會停下手上的動作,繼續玩他的玩具,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反覆數次並持續依段時間,所以不管是小孩多喜歡的玩具,都比不上父母給予的安全感。
小孩大約在小學的階段,都會讓父母牽著過馬路;但是到了國中,往往就會拒絕讓父母牽著;甚至升上高中,寧可跟父母分開走。
孩子小時候都會崇拜父母親,但如果父母無法跟孩子一起成長,孩子會慢慢認為父母知道的比他少,因此父母的地位就逐漸從「神」降為「人」,所以父母要跟孩子同步成長,如此孩子才會尊敬你,當孩子尊敬父母的時候,就比較不會跟父母大小聲、甩門等。
如果孩子跟父母說:你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。父母要反問他:你告訴我有那件事情是你知道而爸媽不知道的。如果你沒有反駁孩子,那麼孩子就會認為你跟不上時代,這就是一個警訊。
我個人認為,所謂孩子認為父母比他懂得少,應該不是指知識的領域,而是小孩知道的領域,如果以現在的情況來說,大概要跟孩子同步成長的,也包括「火星文」、「線上遊戲」這些青少年常接觸的領域吧。我發現Yahoo!奇摩知識+,現在好像是滿多青少年學生在吸收資訊的地方,不知道等到亭亭開始認為我們懂得比她少的時候,這裡是不是還可以讓我們看看青少年的話題。
如果你的孩子是「莫札特」,給他一個莫札特的環境,將來就會變成莫札特;但是如果孩子是莫札特,卻沒有給他一個莫札特的環境,他還是會變成莫札特,只不過是走的比較遠、比較累。最怕的是他如果明明不是莫札特,父母卻要讓他變成莫札特,他的長處無法發揮,而且父母又逼他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,這就是很糟糕的情形。皮球你把它按的越深,反彈的就越高。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長處跟興趣。
·背誦的工作交給電腦,孩子的腦要做組織和整理
·標準答案扼殺你的創造力
·要讓小孩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
這些片段都是我認為跟小孩教養比較有關的,由於不是現場參與,可能有曲解洪教授原意的地方,如果有人發現,歡迎迴響指正,謝謝。
相關連結:
Education News Taiwan-台灣教育新聞文摘:第三十一集
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:洪蘭教授
洪蘭教授親子講座
2 則留言:
培養閱讀習慣,是我認為最最最重要的一環。尤其現在這種資訊取得太過容易的年代,閱讀習慣的培養更顯困難。
然,感覺我這個年代的人,知識智慧人文教養素質等均根基於閱讀,所以無論如何,我還是會儘量嘗試讓大毛多多閱讀書本。
喔,當然啦,以後可能就不是紙張的書本,而是電子書本了。
完全同意,閱‧讀‧習‧慣‧真的是最最最重要的,因為這個習慣是可以跟在身上一輩子的,即使網路資訊之多,但是我覺得真的去閱讀一本書,才最能吸收到作者想要傳達的知識,一頁兩頁的網頁,可能比較適合快速攫取資訊,而非吸收知識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