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03/24

【小說】致命的均衡(一)

致命的均衡的圖像

逛書局的時候,看到這本書的封面,也不知道為什麼,就把這本書拿了起來,看了一眼,發現這本書是由兩位經濟系的教授共同著作的,是美國百所大學經濟系指定課外讀物,而且還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薦,覺得這樣的組合很有趣,所以買回去看一看。

「機會成本」、「邊際效用」、「供需法則」,這些經濟學名詞,對我來說似乎都停留在大一的經濟學課本裡,記得當時必須要修兩學期,共六學分的經濟學,也搞不清楚到底學到什麼,只有依稀模糊的印象,想要買這本書回去看多少有些想要彌補的心裡。本來擔心小說會有點枯燥乏味,還好並不會很複雜,不過看這種翻譯小說,包括達文西密碼在內,都會有一點障礙,就是開始的前1/3左右,因為出場的人物頻繁,加上英文名字翻譯又很不容易記住,所以都要來回多翻幾次才會能把人物的連結記起來。

故事的主軸是哈佛大學的教評會要準備評鑑教授的升等,因此需要集合各科系的教授,組成評鑑委員會,由於各委員來自不同的學術領域,雖然都是學有專精的教授,但是對於其他學科的瞭解,卻多半建構在自己的專業知識之上,因此不容易接受其他人的觀點。主角亨利·史匹曼是經濟系教授,亦是評鑑委員之一,跟其他委員互動的時候,以很簡單的生活中的經驗來說明經濟學理論,不但具有說服力,而且相當淺顯易懂。

舉個書中的例子,價格差異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,在購買高價商品,例如汽車時,消費者會花更多的時間搜尋更低的價格,但是如果是平常需要的低價商品,例如食品或菜刀,就不會花這麼多時間,因此可以預期,一般消費者在購買高價商品時,會比購買平價商品花更多的時間比價,若要買台價值五十萬的轎車,跟五千塊的必需品,只要買車可以殺價,即使是3%、5%,也會比買衣服殺到對折,得到更多的利益,所以買必需品的時候就寧可省下詢價時間,把時間花在挑車子上比較實際。現在有數以萬計的消費者,有著同樣的行為模式,結果就是消費者的購物行為,使得車價保持在相當小的差異範圍內,但平價的必需品就未必。

其實書裡有意無意就會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些常見的行為,以推理小說的標準來看,可能比不上柯南或達文西密碼那麼精彩,但是我覺得不妨用複習或學習經濟學原理的角度去閱讀這本小說,可能收穫會更多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