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大概介紹了一下這本經濟推理小說,也提到作者用經濟學的方法來解釋身邊常見到的一些交易情形,那麼為什麼還要再寫下集呢?因為作者也用了經濟學的理論來說明一種親子的關係,為不要模糊焦點,所以分兩次寫完。
作者用了一小段篇幅提到主角亨利·史匹曼的父親,老史匹曼是個裁縫店的老闆,在店裡對顧客總是親切有禮,他的裁縫店生意很好,不只是因為手藝,更因為他的殷勤友善。不過只要一回到家裡,同樣一個人馬上變成易怒冷漠的父親,做生意時永遠對每個人客客氣氣,但在家裡卻不願意多跟子女說說話。
這個畫面好像不難在我們周遭生活中上演,甚至我自己也不例外,有時候工作了一天,跟客戶講到口乾舌燥,回到家以後真的沒體力再跟老婆孩子多說說話,只想好好休息一下,感覺上是人之常情,不過在經濟學家的眼中,卻有另外一種解釋:因為裁縫店的生意競爭激烈,服務的價格是由市場力量決定,微笑和服務就成了爭取客戶的手段,惡劣的態度和服務只會嚇跑客戶,但是回到家為何會變成另一個人,乃是因為價格變成了親情,而且數字是固定不會變動的。在家裡,市場均衡價格與每個人所分配到的資源無關,所以可以隨意踐踏卻不用付出什麼成本,但是在工作上,同樣的行為是會受到懲罰的。
簡單的說,就是不管怎麼跟家人發脾氣,家人永遠都是家人,最後總是會言歸於好的,以前看過一封轉寄的email,主旨應該是說「家是不講理的地方」,雖然跟經濟學家的角度不同,不過似乎也有很多相近之處,經濟學家的說法我完全認同,「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價錢,只是在於怎麼找到適當的價格」,是我深信不疑的道理,同樣的,我想家人的親情也是有價的,或許金錢上的機會成本不高,但是我想無形的機會成本卻是非常大,比如說疏忽了對小孩的照顧,雖然小孩還是得叫聲爸爸媽媽,但是跟爸媽的親暱程度,我認為卻會在一次一次的踐踏中逐漸疏離,而且即使用大量的金錢,也未必能填補,所以稱還有機會,對自己的家人好一點,別以為機會成本低就可以任意揮霍喔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